本報訊(記者 陸玨)近期,我國南方個別城市發生基孔肯雅熱輸入疫情,引發廣泛關注。基孔肯雅熱是什么?和登革熱相比有什么不同?蘇州市民居家、旅行如何做好預防?昨天,記者采訪了蘇州市疾控中心專家。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俗稱“花蚊子”)叮咬傳播。蘇州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科主管醫師崔朋偉介紹,目前,全球已有百余個國家和地區報告過該病,主要流行區分布在亞洲尤其是東南亞、非洲、南美洲,多為熱帶、亞熱帶地區。近年監測結果顯示,基孔肯雅熱具有持續擴散趨勢。
崔朋偉提到,當人感染基孔肯雅熱,通常會先出現發熱,隨后出現關節疼痛、皮疹等癥狀。“這種關節疼痛比較特別,是游走性的,多出現在腕關節、踝關節、指關節等小關節。”患者癥狀通常在感染后3到7天內出現。新生兒、老年人以及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感染后風險更高,可能出現嚴重并發癥,需特別關注。對于基孔肯雅熱,目前沒有特效抗病毒藥物,預防是關鍵。
伊蚊是依靠積水繁殖后代的,預防基孔肯雅熱,關鍵是滅成蚊、清積水、防叮咬。蘇州市疾控中心消殺與病媒生物防制科科長顧燈安介紹,根據最新監測,蘇州本地的蚊蟲分布數量和密度處于常規狀態,整體未出現明顯增加或減少。但在局部地區,特別是老舊小區、城中村以及積水較多的區域,“花蚊子”密度比較高,所以大家仍應保持重視。
顧燈安進一步提示,幼蚊孳生于水體,家中的盆盆罐罐,包括廢棄飯盒、易拉罐、花盆托盤等容器積水都要及時清除;無法清除的景觀池,可養殖錦鯉等魚類,來捕食和防制幼蟲孳生。對于成蚊,家里可以安裝紗窗、紗門、蚊帳,使用電蚊拍、液體蚊香。“傍晚是蚊子的活動高峰,務必關好紗窗紗門。”市民在戶外活動時,建議穿淺色長袖衣褲來防蚊,涂抹避蚊胺等驅蚊劑。
崔朋偉提醒,市民近期如有東南亞、美洲、非洲、廣東等地區旅居史,在返回后14天內出現發熱、關節疼痛、皮疹等癥狀,請及時就診并主動告知醫生旅居史。這些信息對于醫生及時、準確地作出診斷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