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蔣祖華 通訊員 蘇應(yīng)軒)昨天是第五個“世界預(yù)防溺水日”。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每年約40萬人因溺水喪生,其中我國每年約有5.7萬人死亡,少年兒童占比高達56.04%。
很多溺水事故發(fā)生在看似平靜的自然水域。由于自然水域的水深難測、水溫驟變,貿(mào)然下水極易引發(fā)肌肉痙攣、抽筋甚至低溫癥。不同自然水域有不同特點,也存在不同的風(fēng)險。蘇州市應(yīng)急管理局相關(guān)部門工作人員表示,江河岸邊容易長青苔,在江河岸邊游玩時,如果不注意腳下情況,很容易滑入水中。長青苔的江河岸邊很滑,即使會游泳,要想爬上岸也不容易。湖塘水面看起來比較平靜,但是一些水塘長有雜草,塘底淤泥也不少。如果對水域不是很了解,跳下去游泳容易被水草纏住或陷入淤泥。
“當(dāng)下正值暑假,不少家長會帶著孩子到海邊玩耍度假,一定要增強安全意識。”專家表示,風(fēng)浪大時,海浪的力量就像重物砸下,能把人拍暈卷走。海岸礁石密布,一些礁石布滿尖銳的貝殼等,踩上去容易受傷或者打滑,落水者難以自行上岸,救援難度也很大。因此在海邊玩耍時,一定要在確認水域安全的情況下,再考慮是否下水玩耍。
如果在海中溺水,安靜漂浮是關(guān)鍵。在海浪來時,溺水者要屏住呼吸,放松全身,雙手從頭頂向后舉,嘗試仰面漂浮。“人體本身有一定浮力,仰面口鼻就能露出水面吸氣。”同時觀察環(huán)境,在浪峰間隙抬頭吸氣,浪來時閉氣。如果感覺被一股強力拖向外海,很可能是離岸流,切勿逆流掙扎回岸。正確做法是順著離岸流方向,平行于海岸線游動,先脫離這股“危險水流”的控制范圍,再尋機折返岸邊。
如果遇到有人溺水,不可盲目施救,也盡量不要徒手救援、不要手拉手救援。可能有人看到過,一群人手拉著手組成“人鏈”,到水中對溺水者救助,但實際上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哪怕施救人員較多,也不要以手拉手的方式下水救援。因為如果有人脫手,可能會讓入水的人也溺水,造成更多傷亡。”專家表示,正確的救援方式是就地尋找適合的工具,如將繩子和救生圈拋入水中進行救援。同時,應(yīng)及時報警,向?qū)I(yè)救援團隊尋求幫助。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救援人員要先確認其意識是否清醒。如果溺水者意識不清,要先打電話報警,同時可以通過以下步驟進行救援:首先觀察口和鼻,撬開其牙齒,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內(nèi)雜物。其次,救人者半跪,大腿頂住溺水者的腹部,讓溺水者頭朝下,拍背,排出溺水者食道里的積水。若溺水者呼吸微弱或心跳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同時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并用手或針刺溺水者的人中等穴位。如果溺水者身上穿著外套,要盡早脫下,濕漉漉的外套會帶走身體熱能,產(chǎn)生低溫傷害。
針對未成年人,專家再次強調(diào)“六不”原則:不私自下水、不擅自結(jié)伴游泳、不在無家長或教師帶領(lǐng)下游泳、不去不熟悉的水域、不盲目施救、不逞能跳水。同時提醒家長做到“四知”:知去向、知同伴、知內(nèi)容、知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