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時代下,理財子公司的產品正悄然“變臉”,積極適應市場新變化。近日,細心的市民察覺到,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的含“權”類理財產品數量有所增加,其標注的年化收益也較為可觀。業內人士指出,這類產品的收益彈性雖有提升,但投資者在選購前仍需充分做好功課。
收益下行倒逼理財結構調整
打開銀行手機App的理財專欄,發現各類理財產品“成立以來年化”均達到了3%-4%的水平。不少市民心生疑惑:存款利率歷經多輪下調,為何理財產品收益仍能維持在相對較高水平?蘇城一家股份制銀行的資深理財經理給出解釋,這是因為在低利率背景下,理財產品的結構與投向正悄然發生改變。細心的市民或許已察覺到,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的“固收+”理財產品數量逐漸增多。“在利率走低且權益市場被看好的情況下,理財子公司勢必會增加理財產品中權益資產的占比,以此保障產品收益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該理財經理說道。
含“權”產品隊伍持續壯大
事實上,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子公司一直在調整理財產品的構成,與權益資產相關的“固收+”理財產品隊伍不斷壯大。記者打開一家股份制銀行手機銀行App的理財專區,在“理財產品”“穩健優選”欄目中,有多種“固收+”理財產品,期限從1天到420天不等,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區間從2.85%到超過9%,浮動范圍較大。隨后,記者查看一家國有大行的理財專區,發現含“權”產品種類豐富,收益浮動區間同樣較大。
“本月初,我們接到通知,穩健/固收+系列理財產品將聚焦未來的高收益潛力。這是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利率下行和權益市場穩定的大環境下,做出的應對調整方案。”一位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表示,增加含“權”投向,能增強產品收益的彈性,讓獲取較高收益成為可能。
選購含“權”產品需做足功課
不過,產品收益的彈性越大,意味著收益的浮動空間也越大。“有些投資者看到一款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高達9%以上,就急忙入手,卻忽略了潛在風險。”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固收+”中“+”的那部分資產投向通常是權益市場,與非標資產和純債市場相比,該市場的收益不確定性更大,且直接與股市掛鉤。
也有市民會根據風險等級來判斷產品的浮動率。但記者查看多款“固收+”產品后發現,其風險等級分為較低風險、中低風險、中風險等。業內人士坦言,實際上,即便屬于同類產品,由于各家銀行的判定標準不同,最終給出的風險等級也可能存在差異。相比之下,通過業績基準區間的大小,大致能判斷出產品最終業績的彈性大小。
該業內人士認為,最科學的做法是弄清楚產品的投資投向,尤其是對于之前不太熟悉權益類資產的投資者,在投資前務必做好功課,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再做出投資決策。如有疑問,可前往銀行網點咨詢專業理財經理。
本報記者 馮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