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陸玨)起源于蘇南地區的石氏傷科,注重整體調攝、內外并治。其治傷特色和實踐經驗,為吳門醫派骨傷科的醫教研協同發展提供了可借鑒思路。日前,上海石氏傷科第四代傳人、國醫大師施杞教授來到蘇州市中醫醫院,在門診“施杞國醫大師團隊專家診室”、骨傷科病房,開展了臨床診療與傳承指導。
據介紹,擁有百余年歷史的海派中醫石氏傷科,起源于19世紀70年代,由江蘇無錫石蘭亭家族創立,1880年遷至上海發展,歷經數代傳承發展,形成了以氣血兼顧、筋骨并重為核心的中醫骨傷診療體系。
作為上海石氏傷科第四代傳人、全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正骨療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國醫大師施杞筑就了石氏傷科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傳承創新研究高地,讓石氏傷科在全國數十家三甲醫院落地開花,形成了影響廣泛的學術聯盟。
去年11月,蘇州市中醫醫院骨傷科成功引進施杞國醫大師團隊并建立傳承工作室后,施杞本人及其團隊核心成員,定期前來蘇州進行臨床診療、學術交流及團隊合作發展。
“吳門醫派所在的蘇南地區,是石氏傷科的發源地。其溫病學說等中醫學理論,也好比土壤,培養和促進了石氏傷科內外兼治的特色主張。”施杞主導制定了國家標準《中醫骨傷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還建立了慢性筋骨病“整體論治”學術思想體系,創立“內調氣血臟腑平和,外調筋骨經絡平衡”的“雙調一通法則”,首創“中醫骨內科”并編撰第一部《中醫骨內科學》專著,促進了中醫骨傷科學可持續的新發展。
隨著蘇州、上海等城市老齡化程度加深,中醫骨內科也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施杞表示,急性的傷筋動骨若沒有及時處理好,時間長了就會變成慢性筋骨損傷;老年人群普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筋骨勞損,其多分布在頸、肩、腰、膝關節等部位。“與此同時,到了老年時期,心、腦及全身血管等慢性疾病也開始逐漸形成。這就更要求在治傷的同時,除了局部治傷之外,更要做到整體調攝、兼顧內外,從而使臟腑調和,氣血通暢。”
在當天活動現場,施杞還語重心長勉勵數十位中青年臨床骨干醫生,要從臨床重點出發,構建科研課題鏈,“以臨床問題導向科研破題,通過科學實驗進行循證實踐,不斷精進方能自成一家。”他以清代鄭板橋的七絕《竹石》要求大家:“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石氏傷科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落地發展,深度融合臨床、教學和科研,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施杞認為,這一發展歷程,也能夠為蘇州市中醫醫院骨傷科的建設提升,提供可參考的實踐經驗。“作為吳門醫派主力軍、主陣地,蘇州市中醫醫院始終貼近基層群眾,本身有著非常接地氣的臨床土壤。近年來蘇州市中醫醫院越發重視臨床與科研、教學與傳承相結合的創新并重發展模式,通過在繼承弘揚流派學術特色基礎上,不斷打造有自己品牌的臨床高地,建設更有競爭力的科創轉化平臺,來展示吳門醫派的新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