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陸玨)口腔潰瘍反復發作;嘴里長皰疹,還患有唇炎;總覺得口干舌燥,甚至味覺改變……對于口腔黏膜病,蘇州市中醫醫院發揮吳門醫派馬氏喉科傳統特色,推出了口腔黏膜病專病門診,昨天正式開診。這也是蘇州首家以中藥外治為特色的口腔黏膜病門診。
開診首日,就有多名患者掛號前往。市民徐老伯說,自己的口腔潰瘍“半個月了還沒好,連喝水都疼”;孫阿姨說“嘴里一直不舒服,總覺得干干的”……蘇州市中醫醫院口腔科副主任、馬氏喉科第五代傳人李軍杰為患者仔細診斷,取出一小瓶中藥粉,“吹”于口腔黏膜患處。“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吹藥,潰瘍馬上就不痛了,還有點涼涼的!”徐老伯直呼神奇。

吹藥,正是吳門醫派馬氏喉科的重要特色之一。李軍杰介紹,吹藥是一種中醫外治法,通過特定工具將藥物粉末吹入人體孔竅實施治療。馬氏喉科由馬士元于清光緒年間創立,擅長制作并運用吹藥治療口齒疾病,特別是在治療口瘡病(口腔潰瘍病)、聲嘶癥(喉炎、聲帶小結、聲帶息肉等)等方面,直接吹藥于患處,效果立竿見影。就在去年,吳門馬氏喉科被正式收入《第八批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該院口腔科磨藥室,記者看到,全國名老中醫、馬氏喉科第四代傳人龔正豐正在精心指導護士研磨吹藥所用的藥粉。他告訴記者,馬氏喉科常用的吹藥基本方有“吹疳散”“飛仙散”“生肌散”“消腫散”等。通常會選用一些消腫止痛、清熱解毒、滋陰的中藥,例如龍膽草、冰片、黃連、甘草、薄荷、蒲黃、黃芩等,經多番過篩、研磨制成極細的吹藥粉末。吹藥粉如果太粗,會給患者帶來痛感。“老底子傳下來的手工研磨環節必不可少,慢工出細活,要磨到‘無聲為度’,才能讓藥粉足夠細致溫和,更好吸收,保障療效。”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習慣改變等因素,口腔黏膜病的發病率正在升高,種類繁多。”李軍杰介紹,口腔黏膜覆蓋于口腔內部,呈粉紅色,表面光滑濕潤,是抵御外界侵害的第一道防線。口腔黏膜病常有疼痛、潰爛等癥狀,影響患者進食、說話,還具有慢性、復發性特點,甚至長期不愈。他提到,口腔黏膜異常可視為免疫系統疾病、營養缺乏、感染等全身性疾病的“晴雨表”,某些黏膜病變如白斑、紅斑等,還存在癌變可能,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至關重要。
為提供精準化、專業化的診療,提升口腔黏膜健康管理水平,蘇州市中醫醫院口腔科經過多年的臨床循證及精心準備,傾力打造了馬氏喉科口腔黏膜病專病門診。該門診在龔正豐指導下,繼承發揚了馬氏喉科的中醫學術經驗和技術特色,專家也會根據疾病特點和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李軍杰表示,在中醫看來,口腔黏膜病患者體質有陰虛火旺、心火上炎、心脾積熱、肺胃積熱等證型,需要辨證論治,可開具中藥湯劑,經中藥內服整體調養,有效控制癥狀、促進愈合,降低口腔黏膜病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