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記者 袁藝 蘇報通訊員 葉倩輝
近日,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青年學子積極投身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圍繞安全教育、文化傳承、民族團結等主題開展系列志愿服務。他們走出校園、深入社區,用專業所長和青春熱情書寫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安全守護+紅色浸潤,志愿服務“童”行一夏
精密制造學院“精小益”志愿服務團聯合風信子禁毒社,在小石湖社區和蘇州市圖書館滄浪分館開展特色活動。“安全童行”活動中,志愿者通過“安全大闖關”系列游戲將禁毒知識融入套圈、手足并用、轉盤問答等趣味關卡,配合有獎問答互動,讓小朋友在歡笑聲中筑牢安全防線?!凹t色故事我來講”活動上,志愿者與孩子們共讀《一封雞毛信》繪本,合作完成紅色主題紐扣畫,用生動故事和創意手工播撒紅色種子。多樣化的服務形式既豐富了青少年暑期生活,更實現了安全教育與紅色教育的深度融合。
非遺科技碰撞+紅色理論宣講,地下空間變身育人課堂
人工智能學院在天鵝港橙天里“地下空間”打造沉浸式實踐市集。非遺技藝區創新上演傳統與科技的奇妙邂逅:剪紙展位教小朋友剪出“AI機器人”圖案,刺繡展區用絲線繡制二進制代碼……閱讀推廣區實行年齡分層服務,情景化講述兒童繪本,深度解讀文學經典與科普著作?!凹t色學習角”更成為理論宣講新陣地,不少市民表示“過去總認為理論學習遙不可及,但志愿者深入淺出的講解讓抽象理論變得鮮活起來”,這個充滿創意的地下實踐空間讓大家真切感受到知識的魅力。
運河文化尋根+民族團結培育,石榴花開映童心
建筑工程與藝術設計學院“水韻童心匯”實踐團以運河文化為紐帶開展民族融合實踐。團隊走訪大運河遺產展示館、平江路等“運河十景”,通過調研訪談挖掘民族融合歷史記憶,11名“運河守護者”同步開展沿岸清潔志愿服務。在四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中,成員們通過“云游”運河十景、折紙民族服飾等互動環節,讓社區兒童感受多元文化魅力。為期10期的“石榴籽”夏令營更構建起“基礎夯實+美育浸潤+成長護航”課程體系,從健康習慣養成到紅色手工制作,全方位守護兒童安全成長,正如小朋友寧寧所說:“每個民族的文化都像閃亮的寶石,只有把它們都拼在一起,才是我們完整美麗的中華大家庭!”
鄉村振興調研+基層實踐,青春獻策助振興
學校模擬政協社組建“阡陌青匠π”志愿服務團,走進吳中區旺山村開展“青春聚力鄉村振興”實踐活動,在村書記帶領下參觀村史館,了解旺山村“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游旺家”的轉型歷程,讓同學們深刻體會“黨建引領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證”。座談交流中,老書記回憶生態立村決策過程:“早年工業污染讓村民渴望綠水青山,經多次討論才定下生態旅游路”;現任書記總結“一村一策”經驗,強調“從百姓需求出發,深挖文化特色”。社員們通過生態文明建設、鄉村經濟發展等多個角度的實地走訪和調研交流,了解了旺山村30年翻天覆地的變化。下一步,志愿服務團將圍繞鄉村旅游開發、特色農產品推廣、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為旺山村的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蘇工院學子以專業為筆、以熱情為墨,在服務社會中錘煉本領,在文化傳承中堅定自信。學校將持續深化實踐育人模式,引導青年學子在基層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讓青春之花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絢麗綻放,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