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記者 璩介力
今年是《蘇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五周年。五年來,蘇州市吳中區積極探索垃圾分類新路徑,創新構建大件垃圾收運“全時服務鏈”,在全市范圍率先實現大件垃圾常態化免費收運,破解大件垃圾“投放難”與“處理難”問題;與此同時,“吳中志愿”常態化走進校園,結合特色課程開展趣味宣講,讓垃圾分類意識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五年來,吳中區以先行示范的擔當和作為將分類“新時尚”變成了“新日常”,持續引領綠色生活新風尚。
大件垃圾常態化免費收運,創新構建“全時服務鏈”
自2020年起,吳中區組建區鎮兩級工作專班,全面推進“三定一督”模式,同時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作為文明城市建設、物業示范小區評定、節約型機關建設、無廢城市建設等專項工作的重要內容。依托市級生活垃圾分類綜合管理平臺,基礎數據建檔入庫,形成全區垃圾分類工作“一張圖”“一網管”。
五年來,吳中區不斷優化分類投放模式。《條例》實施以來,全區604個小區實施“三定一督”模式,建設1400余個清潔屋,實現100%覆蓋;全區479家黨政機關單位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當地按“不同人員、不同車輛、不同要求、不同去向”的要求,配備收運車輛800余輛,實現“專桶專用、專車專收、專線轉運”;配備9臺大件垃圾處理設備、10個園林綠化處理設施、11處就地餐廚(廚余)垃圾處理設施,與環太湖地區城鄉廢棄物項目協同處置,確保有效分類。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方便市民處置大件垃圾,吳中區還創新構建大件垃圾收運“全時服務鏈”,有效解決“投放難”問題。依托《蘇州市大件垃圾管理辦法》,當地構建“線上即時預約+線下無縫對接”模式。居民可用“蘇周到”App一鍵預約,全年無休,需求即響應,真正做到“民需即應、民呼即達”。據悉,吳中區也是蘇州全市首個常態化免費收運的區域。
在大件垃圾處置方面,吳中區配置9臺就地處置設施,覆蓋14個鎮(街道),日處理能力超800噸。當地采用機械化拆解與人工分揀結合的方式,回收木質、金屬等材料,將廢料轉化為再生建材,形成“垃圾—資源”綠色循環,實現資源化高效再生。
“吳中志愿”常態化進校園,“新時尚”變成“新日常”
在宣傳方面,吳中區每年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月活動,打造1處吳中區垃圾分類實踐教育基地和43處吳中區中小學生垃圾分類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承載全域垃圾分類宣教功能。為擴大宣傳覆蓋面,當地發揮“志愿+垃圾分類”宣傳模式,孵化宣講員100余名,定期開展相關活動,同時擦亮“小城管訓練營”名片,讓學生體驗“小小督導員”工作,根植垃圾分類意識。
據悉,“吳中志愿”進校園活動是吳中區垃圾分類宣傳工作中的一大亮點。“垃圾分類走進校園,你我同護大美吳中”是吳中城管志愿隊常態化開展的垃圾分類進校園系列活動。自2023年以來,吳中城管每月走進一所學校,開展趣味宣講和創意互動。志愿者們化身“分類導師”,深入淺出地向孩子們講解垃圾“四分類”標準,通過充滿趣味的垃圾分類模擬小游戲,在歡樂的氛圍中幫助孩子輕松掌握垃圾分類知識。
“變廢為寶”手工課和“垃圾分類主題班會”是垃圾分類進校園特色課程。這些課程將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和思辨能力與垃圾分類實踐緊密結合,讓孩子們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到垃圾分類的意義和對自身成長的助益,不斷鞏固“班級—校園—家庭”聯動效應,使垃圾分類逐漸成為孩子們的生活習慣,逐漸影響家庭和社區。
持續完善收運體系,推動養成分類習慣
垃圾分類,久久為功方能善作善成。吳中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他們將突出習慣培養,抓實源頭分類,緊盯收運環節,完善閉環體系,持續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取得實效。
習慣培養離不開宣傳,當地將繼續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通過宣傳“五進”、家校合作、新媒體傳播等方式深化分類理念。同時,持續強化垃圾分類領導小組職能,開展全域生活垃圾分類專項“體檢”,全面摸清底數和問題,針對反彈回潮等現象制定“一小區一對策”,確保分類工作取得實效。
在源頭分類方面,吳中區將持續優化前端分類設施,根據居民投放習慣和收運情況合理布局垃圾桶數量,同時結合城市體檢和現場調研情況,科學規劃投放時間和收運線路,增開節假日午間開放時間段等,方便居民投放。日常監督管理也將持續強化,當地組建志愿者隊伍,在垃圾投放高峰期進行現場指導監督,幫助居民養成良好的分類習慣。
在收運環節方面,吳中區持續完善閉環體系,督促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依法履行法定職責,做好“三定一督”小區日常管理、更新維護、分類督導員配置和管理等工作;完善公眾參與監督渠道,設立舉報電話和郵箱,杜絕“混收混運”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