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強民富產業興的美好藍圖正在這座太湖小鎮變成現實——
五手聯彈 奏出村集體經濟倍增的“七都樂章”
□蘇報駐吳江區記者 王英 周悅磊
如何將鄉村的生態優勢、資源優勢等轉化為富民增收的發展優勢,是當前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去年4月29日,吳江區七都鎮印發《七都鎮村級集體經濟三年倍增行動方案》。方案以強村富民為根本,旨在統籌發揮農村在體制改革、資源整合、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優勢,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強村級運行管理,促進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水平有效提高。
方案印發9個月以來,全鎮村級經營性收入明顯增長,2024年1-12月,七都鎮實現經營性收入10286.53萬元,同比增長41.26%。
更重要的是,經過努力,七都鎮提煉總結出資源盤活型、農業延伸型、農文旅融合型、抱團參股型、社會服務型五種壯大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的模式,探索了一條新時代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七都路徑”,為各地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清晰且多元化的方案選擇。
盤活資源,讓村級經濟實現跨越式增長
冬日的七都鎮吳溇村,曬冬是一大特色。
最近一段時間,在吳溇水產交易市場邊上一塊1000平方米的空地上,退捕漁民們趁著晴好的天氣,將腌漬好的鯉魚、青魚以及雞、鴨、鵝等穿繩掛上晾桿,等待晾曬干后銷售。
每年,這里會賣出數以萬條計的鯉魚干、青魚干等各種魚干。去年,吳溇村最多的一戶退捕漁民賣出了3000條青魚干。
去年10月,吳溇村利用空地特意打造了一個晾曬場,方便退捕漁民集中晾曬,同時還注冊了“水韻吳溇”和“古韻吳溇”兩個品牌,并統一設計了包裝,進一步提升吳溇魚干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好馬需要好鞍配。用村里統一的包裝和品牌,就可以免費使用村里的晾曬場,此舉既可以增加村級收入,也可以提升吳溇魚干的附加值,而且這樣成片的晾曬場也能成為冬天太湖邊的一道風景,吸引游客前來咨詢,這是一舉多得的事。”吳溇村黨委書記顧雪冬說。
從漁文化上做文章,近年來,吳溇村積極盤活各類閑置資源,通過水產交易市場攤位承租權競價、吳溇老街房屋收儲出租等工作,讓村級經濟年收入從2017年的100余萬元提升到2023年的822萬元,2024年更是突破1000萬元,實現7年增長6倍的“跨越式”發展。
盤活資源,正是七都鎮村級經濟實現躍升的第一條路徑。
七都鎮黨委副書記金偉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七都鎮引導各村全面梳理現有村級資源資產,因地制宜改造、提升老舊經營性物業等可用于經營用途的資源資產,通過鼓勵村級自主盤活利用、鎮級委托村級代管、村企聯合共建等方式,發展特色產業或入股各類經營主體,促進資源資產保值增值。
在七都鎮黨委和政府的引導下,各村積極響應,紛紛探尋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全力盤活資產資源,呈現出一片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群幸村通過有效整合資源資產,建成稽五漾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引進農業生產加工、經營服務設施,預計每年能增加村級集體收入近60萬元。
——望湖村托管了七都大道與萬寶路交會處一塊150畝土地,通過地塊整理、初步修建相關水利設施后發包給種植大戶,發展現代農業。
——盛莊村深挖閑置土地資源,利用交通便捷、設施完善的優勢,成功對接企業,打造蔚來換充電一體站,集體收入有望逐年提高。
做好“農業+”,讓鄉村產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迎著冬天的暖陽走進費孝通筆下的“江村”——開弦弓村,仿佛踏入了一幅寧靜而美好的田園畫卷。江村文化園、江村文化禮堂、江村Club、亞夫工作站等點位少了往日的喧囂,靜靜散發著獨屬于這片土地的文化氣息。
去年以來,開弦弓村持續深化“中國·江村”品牌,積極探索“農文旅+研學”發展路徑。去年5月14日,七都鎮傾力打造的“研學江村”小程序正式上線。小程序研學服務內容包括江村介紹、研學預約、研學咨詢等板塊,可以根據需求定制研學“菜單”,目前共上線了6條研學線路、2個經驗交流座談、6堂特色文化課,可滿足不同研學團隊的個性化需求。
“這款小程序是我們在分析梳理江村研學特點的基礎上,充分挖掘訪客研學前、中、后各階段需求,整合學、食、住、游、購等研學要素所打造的。”開弦弓村黨委書記夏志驍說,小程序讓江村“農文旅+研學”有了一站式服務總入口,不僅提升了旅游接待水平,也直接帶動村級經濟的大幅提升。去年,開弦弓村共計接待游客22萬人次,村級經營性收入達到800萬元,今年更有望突破1000萬元。
近年來,開弦弓村積極探索“集體經營+第三方合作”運營模式,引入村民力量、社會資本參與“江村”建設,江村Club、定勝高糕團店等12家市場化運營主體落地生根,提升村級經濟。同時,開弦弓村還借助“國家科技小院”、“亞夫工作站”、省市農科院等科研力量,采用“合作社+種植大戶+專家”模式種植“江村大米”“越光米”,開發江村風物品牌。
蹚出江村發展新路徑,夏志驍信心滿滿:“2024年到2026年這三年里,開弦弓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預計實現翻番。”
做好“農業+”文章的,不止開弦弓村。
——陸港村塑造“陸龜蒙漁隱文化村”品牌,打造風物商店、蘇茶鋪、太湖景觀橋等五大重點項目,開發農家樂、采摘園等產業,形成“農事體驗+農家樂”的旅游路線,預計每年可增收10萬元;
——群幸村與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蘇州市吳江區分公司、蘇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合作,組織開展群幸村大頭菜開壇首播,2小時直播700余盒大頭菜售罄;
……
通過土地集中流轉運行模式,七都鎮實現了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升土地經濟效益。同時,引導各村依托自然資源稟賦和文化底蘊,以鄉村特色產業為基礎,文化產業為紐帶,旅游產業為引擎,共同繪就“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畫卷。
抱團參股,帶動村強民富產業興
“明年我們就在隱讀宴會廳辦婚禮。家門口的這間宴會廳,讓本村和周邊村民辦喜事方便多了。”隱讀村村民張先生說。
一間宴會廳,不僅讓村民飽了口福、享了便利,更讓村里多了收入,村級經濟增收新引擎正在加速呈現。
從2009年至2012年,隱讀村通過盤活存量資源新建標準廠房和宴會廳,實現了經營性收入重大突破,2024年隱讀村經營性收入1637萬元。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隱讀村打破集體經濟單兵作戰發展格局,通過整合村級資金、資源抱團發展,帶動周邊村投資入股。
2019年,隱讀村人才公寓項目啟動,與七都鎮多個行政村抱團投資。該項目總投資近6800萬元,規劃建設284套公寓房以及17套商鋪,形成居民住宅房配套商業店面房的格局。2023年10月,人才公寓開始招租,由隱讀村作為運作主體。目前,人才公寓全部出租,為隱讀村及抱團的12個村共增加收入約300萬元,不僅解決周邊企業高端人才的居住需求,也成為村級收入穩定增長的重要途徑。
去年,七都各村立足自身實際,聚焦產業發展,積極整合資源,探索土地、水面、資金入股等模式,聯合發展經營項目,實現集體資產的穩定保值與持續增值,同時促使強村富民與鎮域發展協同共進。
——光榮村、聯漾村、雙塔橋村等8個村抱團投資區級鄉村振興母基金2770萬元,通過入股優勢項目“借雞生蛋”的方式,預計每年增收270萬元;
——漁村社區結合“上岸”漁民發展需求,牽頭組建吳淞源勞務合作社,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日常保潔、河道清潔等勞務服務,目前合作社年營業額300余萬元,可為社區年增收40余萬元;
……
“七都鎮將牢牢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以及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這三大機遇,致力于實踐費孝通先生‘志在富民’理念,積極探尋強村富民的新途徑,把資產資源賬變成富民增收賬,爭當鄉村振興新標桿,拼出共同富裕新景象,為吳江乃至蘇州打造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錦繡江南魚米鄉’作出七都貢獻。”七都鎮黨委書記夏國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