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姜鋒 實習生 喬益華)昨天下午,蘇州圖書館北館內洋溢著童趣與溫情,"執卷閱風雅 漫步尋蘇作"特別活動在融融春意中展開。皮老虎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為民攜手蘇州市聾人協會手語翻譯徐彥,帶領多位聽障讀者共同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非遺對話,《蘇州泥塑》《蘇州泥塑制作技藝》兩部專著引發了讀者的濃厚興趣。
活動現場,憨態可掬的皮老虎引得眾人會心而笑。皮老虎是一種傳統民間玩具,為“虎丘耍貨”之一。它材質多樣,紙、泥、竹、木皆有,但以泥塑最為普遍,也最具特色,承載著許多蘇州人的童年記憶。年近八旬的吳為民輕撫著親手制作的泥坯,通過手語翻譯向讀者娓娓道來:“皮老虎雖小,卻需歷經10多道工序——要精選沒有雜質的純凈泥土,做出泥坯后經一天一夜陰干,再以古法礦物顏料點染眉眼,每一步都是與時光的對話。”隨著老藝人的講述,觀眾們透過手語老師的靈動指尖,觸摸到這項傳承300多年的“虎丘耍貨”所蘊藏的文化密碼。
在沉浸式體驗環節,吳為民與夫人王培珍將做好的半成品皮老虎泥模分發給參與者,并手把手教大家為泥模畫臉。孩子們勾勒眉眼的細毫,在傳承人指導下開啟創意之旅:有的將虎紋繪作祥云紋樣,有的為獸王點染七彩鬃毛,更有小讀者別出心裁地創作出“微笑虎王”。當手語老師比畫著“石磯娘娘”的造型時,現場爆發出會心的歡笑。吳為民手持特制封膜工具,將每個作品精心塑封:“這些獨一無二的‘小老虎’,既是非遺的種子,更是文化自信的萌芽。”
皮老虎做好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把玩起來。隨著參與者手勢的輕重緩急,皮老虎竟能模擬出虎嘯、蛙鳴、雞叫等多種聲效。聽障讀者小王通過手語激動地表示:“雖然聽不見聲音,但指尖感受到的振動頻率讓我‘聽見’了傳統文化的韻律。”吳為民欣慰地解釋道:“玩皮老虎是一種想象力跟節奏感的結合,根據手上動作的變化,發出不同的聲音。每個人對聲音的體會和感受不一樣,這就是皮老虎獨特的魅力。”
本次活動不僅搭建起非遺傳承的特殊教育場景,更通過手語翻譯構建起無障礙文化傳播橋梁。正如蘇州圖書館相關負責人所言:“我們期待通過更多元的服務形式,讓每顆熱愛文化的心靈都能聽見歷史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