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訊(記者 王敏悅)在蘇州古城區核心地帶的“戲碼頭”——開明大戲院二樓,辟出一個小劇場:入場口掛上古色古香的匾額,名曰“華府”,劇場內別有天地,“I”形舞臺的兩頭各有布置,中間一棵巨大的桃花樹“頂天立地”,觀眾席緊挨著長臺分散在兩側,與整個布景融為一體,沉浸感“拉滿”。
第七屆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期間,蘇城百余個江南小劇場好戲連臺,沉浸式吳歌音樂劇《新唐伯虎點秋香》在開明大戲院沁蘭劇場周周有演出,場場皆精彩。前晚,記者跟隨一批結伴而來的外地游客走進開明大戲院,體驗了一把沉浸式駐演戲劇的魅力。
從“鏡框式舞臺”到“沉浸式環境”,長期在開明大戲院駐演的《新唐伯虎點秋香》給觀眾最直接的驚喜是“演出空間的重構”。這部首演于4月中旬的新創劇目,由蘇州文化投資發展集團出品,劉天池表演工坊和蘇州市錫劇團共同制作。與此前在上海大獲成功的小劇場音樂劇《阿波羅尼亞》一樣,該劇采用了“沉浸式駐演”的新模式,摒棄了劇場舞臺與觀眾席分割明確的傳統,將演出空間擴展至整個環境,模糊表演區與觀演區的界限,增強臺上、臺下的互動感。

“秋香今晚要做什么?”演出過程中,“石榴姐”向臺下觀眾發問。觀眾席立時有人答道:“去約會。”“石榴姐”點頭贊許,繼而給回答者贈送小禮品以示答謝。這樣的互動,穿插在《新唐伯虎點秋香》演出的全程,演員與觀眾的關系從“單向傳遞”自然而然地轉變為“雙向共創”,讓觀眾有了更強的參與感。到了末尾華夫人壽宴一節,全場觀眾更是成了壽宴的賓客,與幾位演員有了更多的互動,現場氣氛被推至高潮。
從陜西、安徽等地來到蘇州觀演的游客,還在演員的引導下學起了吳儂軟語。記者也因此注意到,在這部改編自清代吳信天彈詞本《三笑》的吳歌音樂劇中,既有非遺元素的現代轉譯,又有“江南文化”的戲劇化表達。市錫劇團、市蘇劇團、省蘇州昆劇院三大本土專業戲曲院團的演員與樂手集結,演的是蘇州才子唐伯虎與秋香的浪漫愛情,江南小調混搭幽默段子,又摻雜著桃花塢木版年畫、虎丘泥人等地道風物……《新唐伯虎點秋香》以戲劇的創新表達與蘇州文旅相融合,讓“江南文化”更可親可感。
“這樣的觀劇體驗還挺新穎的。”當晚來觀演的安徽姑娘李依然告訴記者,“現在看來,把看《新唐伯虎點秋香》列進蘇州之旅的行程安排是特別正確的。這種體驗就像是去了劇里的‘華府’旅游了一次,途中偶遇了唐伯虎、秋香、賣貨郎等人物,深入了解到了蘇州的歷史和文化。這不比去景點更有意思嗎?”
以“江南文化”為錨點,停靠在蘇州“戲碼頭”的《新唐伯虎點秋香》在本屆江南文旅盛會期間,讓眾人看到了沉浸式駐演戲劇激活區域文化資源、帶動城市文旅消費的無限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