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王英 周悅磊 董曉曉)“這幅蘇繡作品上的佛像竟呈現出不同的紋理效果,很難想象拇指大小的這些人物畫像是如何繡出來的,太神奇了!”昨日,在同里復園承辦的姚惠琴蘇繡精品展上,西班牙游客魯本和同伴正把手機鏡頭湊近蘇繡作品《唐卡系列4條幅》,細細欣賞著其中人物的面部細節,不時發出贊嘆。
讓魯本贊嘆不已的這幅作品,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繡傳承人姚惠琴的“代表作”。“這套唐卡蘇繡作品,我從2017年開始繡,到今年才繡完,正式裝裱展出。”姚惠琴向記者說,唐卡藝術用蘇繡針法來進行別具一格的再創作,其中不同佛像的獨特樣貌、神態與動態,既是蘇繡作品的亮點,也是繡娘繡制的難點。

一針一線何以繡出“千佛千面”?答案是大膽創新運用不同針法以探索全新的視覺效果。姚惠琴說,傳統蘇繡針法往往一張原圖只根據不同部位下幾種針法,在《唐卡系列4條幅》作品中,她創新將滾針繡、亂針繡、平繡、打籽繡等數十種針法運用在不同佛像的身上,讓整幅作品在細節處見新穎,宏觀上具張力,燈光照射之下看來更加生動活潑。
這樣的蘇繡創新理念不僅在《唐卡系列4條幅》一件作品中得到詮釋。展陳作品中,姚惠琴基于南宋畫家李嵩的《骷髏幻戲圖》創作的蘇繡系列作品《骷髏幻戲》十分引人注目,畫中以婦女、嬰孩和骷髏為主角,深刻揭示了人生命運的虛幻與無常,挑戰了人們對生死界限的傳統認知。姚惠琴則通過精湛的繪畫技藝,運用色彩、光感和層次等手法,進一步探索和表達了這一主題的深層內涵。這幅畫仿佛一面神秘的魔鏡,映照出生命的復雜與多變,引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蘇繡系列作品《骷髏幻戲》還應邀參展“第五十七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開創了蘇繡藝術邁向國際藝術殿堂的先河。

不同于傳統蘇繡作品的淡雅,姚惠琴的潑彩《荷花》蘇繡色彩艷麗,大膽運用亂針繡技法,充分展現了畫面色彩變化的沖擊力,令外國游客眼前一亮。“這些作品遠看非常像油畫,但是近看卻是一針一線繡出來的,燈光照在畫上,一朵朵荷花就像真的在陽光下一般鮮艷奪目。”西班牙游客羅西奧說。
記者從復園了解到,此次展覽為期3個月,至8月中旬展畢,共展出蘇繡名家姚惠琴的70幅杰作,涵蓋傳統花鳥、潑墨花鳥、水墨人物、油畫人物等多種風格。此次在同里復園舉辦蘇繡展,也是蘇繡傳承人姚惠琴的一種使命,她希望將自己多年積累的蘇繡作品展示給來自海內外的游客,讓更多人領略到蘇繡之美,讓蘇州園林與蘇繡這兩大非遺文化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