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訊(記者 王敏悅)戲韻傳薪火,盛會啟新章。昨晚,在一場傳統與現代元素交織、名家與“后浪”相攜的“梨園新浪潮”演出中,由蘇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七屆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在開明大戲院落下帷幕。
青藍相繼,光前裕后。在始建于1928年、于今年2月煥新回歸的蘇州“戲碼頭”——開明大戲院,這場兼具文化深度與青春活力的戲曲盛宴,以鮮活生動的形式,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演出尚未開始,“戲碼頭”已搖身一變,成為戲曲傳承的沉浸式體驗場。蘇城的藝校學子身著練功服,在大戲院門口的小花園廣場練起了“真把式”。他們一遍遍地重復云手、圓場、踢腿等戲曲基本功,將“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辛勤耕耘,具象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步入戲院,一場戲曲服飾秀正在大廳上演:戲曲演員身著華美戲服,在燈光音樂的烘托下徐行,精美的刺繡紋樣與獨特的人物造型相映成趣。現場還特別設置了“杜麗娘做手沖咖啡”“春香帶你集票根”打卡點,將傳統戲曲人物與現代生活場景巧妙結合,吸引觀眾駐足互動,感受蘇州本土劇種的文化魅力。
接近19時30分,昆劇、蘇劇、錫劇三大劇種的演員結束“快閃”表演,“梨園新浪潮”的9個精彩節目一一亮相,200多位年齡在30歲以下的戲曲新秀在名家的帶領下登臺演出。
不同劇種跨界融合,少兒傳承未來可期。首個節目——偶影昆韻《鐘馗獻瑞》,將泉州木偶藝術與昆劇巧妙融合。隨后獻演的少兒評彈《西廂記·鶯鶯操琴》中,評彈藝術家袁小良與30名兒童同臺演出,展現出評彈藝術在蘇州大地的蓬勃生機。“小梅花”獎得主沈源錕在少兒武戲《蜈蚣嶺》中,以行云流水的動作,演繹武松的俠肝義膽,盡顯昆劇武戲的獨特魅力。
青年力量挑起大梁,經典劇目煥發新生。錫劇《珍珠塔·跌雪》中,委培班學員、“梨花杯”新秀在傳統身段中融入高難度技巧動作,彰顯出扎實的基本功。蘇昆“振”字輩青年演員接棒演繹的昆劇《牡丹亭·驚夢》,傳承梅花獎得主師門精髓,續寫經典劇目的青春華章。青年彈詞演員帶來的蘇州評彈《新木蘭辭》,演繹評話和經典流派唱腔,盡顯蘇州評彈百花齊放的藝術特色。
名家領銜與代際對話,奏響藝術傳承強音。“二度梅”獲得者王芳帶領“80后”至“00后”青年演員共同亮相,以蘇劇《花魁記·醉歸》現場演繹蘇劇“口傳心授”的傳承脈絡,展現劇種人才培養的接續發展。蘇州籍京劇名家王珮瑜攜手瑜音社京劇小科班學生,帶來京劇聯唱《瑜音新聲》,為傳統戲曲注入新生力量。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與孫女蔡樂藝攜手亮相,在祖孫共同演繹的昆劇《長生殿·小宴》中,實現了十八年前的昆曲之約,也完成了老藝術家與新生代的代際藝術對話,既是血脈延續,更是昆劇藝術薪火相傳的生動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