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記者 王敏悅
昨晚,第七屆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落下帷幕。自4月30日啟幕以來,吳儂軟語、昆腔婉轉,交融著八方樂音、十方曲調,借一場全民參與的文旅狂歡節道出聲聲江南。“最是江南,最美窗口”——這扇開了7年的“江南之窗”,也逐漸成為解碼蘇州“人文經濟學”實踐的一個生動樣本,照見“江南文化”的生生不息。
今年盛會期間,各類演出的規模及經濟收益均創歷史新高,演出累計票房收入2000余萬元,蘇州接待游客達4209.5萬人次,同比增長21.4%,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近70%。
生生不息
讓青春的“浪花”,翻涌卷起“新浪潮”
運河與長江的十字交叉處,蘇州的文脈如水般綿長。5月30日晚,在始建于1928年、于今年2月煥新歸來的蘇州“戲碼頭”——開明大戲院,一朵朵“小浪花”,翻涌卷起梨園的“新浪潮”。
10歲的“小昆班”學員沈源錕站上舞臺,身姿巖巖若松,目光炯炯如電,行云流水般地完成了昆劇少兒武戲《蜈蚣嶺》的演繹,即便是高難度的“飛腳叉”和“三起三落”等動作也不在話下。觀眾這才驚覺,“后浪”的成長如斯飛快。在大舞臺上,這位學了4年昆曲的稚童,閃轉騰挪間,盡是江南氣韻。
這是第七屆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閉幕演出“梨園新浪潮”的一個小切片。整臺演出,星光熠熠,集結了蔡正仁、王芳、袁小良、王池良等一眾戲曲界名家。而名家卻并非主角,做主角的是像沈源錕這樣的新生代,有仍在上幼兒園的小評彈演員,也有蘇州各個院團隨時可以接棒的“后起之秀”。大幕拉開,新老相攜、曲韻相融,唱的是聲聲江南,也是生生不息。
一浪接一浪,蓄積起江南文化的傳承之力。舉辦到第七屆,這場江南文旅盛會的“青春”濃度持續走高,青年人的創新勢能,也逐漸轉化為打響“江南文化”品牌的強勁動能。
5月14日啟幕的“戲承經典,劇創未來”青年學生戲劇展演,是本屆盛會的一個亮點活動。來自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話劇社、蘇州大學東吳劇社、西交利物浦大學話劇團、蘇州中學國際部半水戲劇社等14個學生劇團的18部優秀劇目,走出學校報告廳,在蘇城的專業劇場面向公眾展演。每場演出結束,戲劇青年們在舞臺上久久不愿離去,興奮難以言喻。
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話劇社社長俞越海告訴記者:“這是我們第一次站上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的舞臺,感覺很不一樣。之前一直來蘇州文化藝術中心看劇,沒想到現在居然能在這里演戲。”蘇州文化藝術中心總經理王迎,亦樂見劇院成為青年戲劇人才的“孵化地”,她說:“戲劇是蘇州城市文化的載體之一,此次展演活動,能讓更多人看到歷史文化名城蘇州的青春力量,感受到蘇州青年蓬勃發展的精神面貌,有助于進一步推動蘇州‘江南文化’品牌的傳播與傳承。”
青年與古城在創意的牽引下,實現雙向奔赴。不只是戲劇展演,原創非遺市集、數字媒體大賽、畢業生藝術展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盛會分支活動,鏈接蘇城高校藝術人才資源,讓江南文旅盛會成為青年創造力、文化傳承力與城市文旅發展深度融合的“實驗場”。
別開生面
打開一扇“江南之窗”,讓文藝溝通世界
“只要100元,就能在家門口的劇院、甚至還是1樓的好位置,看上倫敦西區的劇?蘇州劇迷確實是享福了。”5月8日,話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蘇州站首演開場前,家住高新區的劇迷高穎忍不住感嘆道。
第七屆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把這部倫敦西區的原版話劇帶到了蘇州獅山大劇院,連續4天,一氣兒演6場。不少像高穎一樣手握蘇州藝術基金補貼優惠票的劇迷,在“家門口”僅花費百元,就能直達全世界戲劇迷的“朝圣地”倫敦西區,與斬獲五項勞倫斯·奧利弗獎、三項托尼獎的“少年派”撞個滿懷。
打開一扇“江南之窗”,看到世界各地的好光景。一如既往地,“江南有好戲”不只是蘇州對市民及游客喊出的一句響亮口號,更是一個保證高質量文化產品充足供給、讓更多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不變承諾。
不只是倫敦西區盛演數年的原版話劇,還有同樣來自英國、風格更為大膽先鋒的搖滾音樂劇場《呼嘯山莊》,風靡全球27年、在中國擁躉無數的法語原版音樂劇《巴黎圣母院》,在北美大受歡迎的加拿大原版互動親子劇《你是演奏家2:超級金貝鼓》……國外的好戲漂洋過海而來,國內的好戲也扎堆集結,昆劇有青春版《牡丹亭》,豫劇有《趙氏孤兒》,婺劇有《三打白骨精》,潮劇有《益春》,還有粵語話劇《驢得水》,以及《牡丹亭》《只此青綠》《孔雀》等一連串名頭響當當的舞劇……總之好戲多到“潽出來”。
第七屆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期間,名團名劇名家展演集結了41部大戲,共計演出82場;蘇州本土院團的好戲也鉚足了勁兒,捧出15場好戲;星羅棋布于蘇城各處的江南小劇場里,200場小劇場劇目更是輪番上演。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盛會期間,蘇州成了不同文化、各色劇種破壁交流的絕佳場域。天南海北的好戲,引來天南海北的觀眾。江南的流水潺潺,以柔性之美,讓多樣的文化交融互鑒。
“登臨計劃”——首屆中國戲劇經典保留劇目展演季,在本屆盛會期間登陸蘇州,讓8個國內頂尖院團,以“牡丹亭”“白蛇傳”“陳三五娘”“趙氏孤兒”4個經典IP的同題雙作,在江南對撞。以展演、展覽和展映的“三位一體”,中國戲劇家協會在蘇州首推的“登臨計劃”希冀從經典中汲取養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國劇協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傅亦軒道出“登臨計劃”落在蘇州的原因,“蘇州的吳文化博大精深,有綿延600載的昆曲——昆曲的文戲雅、武戲靚,這種文武兼具的氣質,也正是蘇州的城市氣質,因此這個計劃落在蘇州是很適宜的。”
向陽而生
用一場文旅盛會,實踐蘇州的“人文經濟學”
2019年至今,連辦7屆,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始終是“文化旅游的盛會”和“人民群眾的節日”。與此同時,這場文旅盛會也成為解碼蘇州“人文經濟學”實踐的一個生動樣本。以節為媒,蘇州將一座古城的文化基因,融入促進產業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深刻脈絡,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本屆盛會的開幕大戲——由蘇州市委宣傳部指導、蘇州文化投資發展集團與禾戲劇出品制作、蘇州市歌舞劇院演出的舞劇《牡丹亭》,于4月30日至5月3日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連演4場,令全國各地的劇迷“為一部戲,來一座城”。數據顯示,逾60%的購票者來自上海、南京、杭州等長三角核心城市及北京、廣州等地。該劇于5月6日開啟廣州、南京、杭州、西安巡演。首輪巡演共計5城13場,銷售票房近千萬元,觀眾人數超16000人,預計可帶動3倍的周邊酒店、餐飲、旅游消費。
文旅消費的活力,在第七屆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期間被全面激發。這場覆蓋蘇州全域各板塊和各相關領域的盛會,聯動影劇院、旅游景區、文博場館和公共文化空間等,以“雅韻江南”“樂游江南”“光影江南”“非遺江南”“文心江南”“璀璨江南”六大主題,為市民及游客奉上一席流動的文旅盛宴。各類演出累計票房收入2000余萬元,演出規模及經濟收益均創歷史新高。盛會期間,蘇州接待游客達4209.5萬人次,同比增長21.4%,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近70%。
一批新的消費場景被打造。“Z世代”的青年,被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江南之城所吸引,在人潮涌動的古城區參與一場歷經800年傳承與發展的“軋神仙”巡游,抑或是到吳江,親身參與“絲韻江南2025吳江絲綢文化系列活動”,體驗一根絲線串起的吳江文旅盛宴,還有集納了1200件/套文物的蘇州考古博物館、煥新回歸的百花書局、科技感十足的蘇州灣數字藝術館……
“蘇州太美了,能在演出期間到蘇州各地逛一逛,我覺得特別美好。”攜舞劇《孔雀》而來的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如是說。“在蘇州的旅行體驗很棒,蘇州的古建筑很棒,現代的地標建筑也很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的扮演者、首次來到中國的話劇演員卡西夫·戈爾,也對這座江南之城贊不絕口。“蘇州很雅致,特別喜歡這里的蘇式面點。”為“登臨計劃”做推薦官的影視演員鄭業成,也不自覺地成了這座城市的“推薦官”。
而從蘇州走出去的著名京劇演員王珮瑜說:“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如果蘇州不做,還有誰能做呢?蘇州有足夠的底蘊,有足夠的自信和底氣,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好。這場盛會,就應該從江南輻射到全中國乃至全世界,讓大家都來看一看‘江南文化’有多好,中國的文化有多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