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陶冠群)6月7日晚,一場主題為《走進芭蕾——自天鵝湖起舞》的“聽·說樂讀課堂”講演活動,在蘇州圖書館北館舉行。活動中,蘇州芭蕾舞團團長助理廖凝將芭蕾發展簡史娓娓道來,并著重以芭蕾舞劇《天鵝湖》為例,為參與活動的100多位市民展示了芭蕾藝術的獨特魅力。

從15世紀源自意大利的宴會芭蕾,到傳入法國后盛行的宮廷芭蕾,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發展演變,作為藝術門類的芭蕾體系逐漸形成。結合蘇州芭蕾舞團兩名青年演員的現場演示,廖凝向大家介紹了“開、繃、直”的芭蕾審美觀和芭蕾舞的基本訓練方法,還邀請幾名小朋友學習芭蕾的基本動作。
本次活動的重頭戲是對芭蕾舞劇《天鵝湖》的解析和演繹。《天鵝湖》是俄羅斯古典芭蕾舞的一座高峰,也是真正將俄羅斯芭蕾舞推向世界的重要作品。《天鵝湖》的故事取材于中世紀德國的民間傳說,描寫王子齊格弗里德與被魔法變成天鵝的公主奧杰塔的愛情故事。1876年,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完成了《天鵝湖》的譜曲工作。全劇共分四幕,由序曲及29首樂曲組成,作曲家運用了主題動機發展、高密度和聲織體等交響樂的創作手段,使音樂與劇中人物感情、特定場面緊密吻合。可由于當時的舞劇編導不理解柴可夫斯基音樂的風格,首演慘遭失敗。此后幾年中,重新編導上演的版本依舊未獲成功。直到柴可夫斯基去世后,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首席編導彼季帕,在其助手伊萬諾夫的協助下,重新編導了《天鵝湖》。兩位編導把舞蹈作為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努力尋求符合音樂的舞蹈動作,并把交響音樂的主題變奏、復調、平行對比等手法運用于編舞中,全劇于1895年上演,獲得巨大成功。此后《天鵝湖》成為芭蕾舞臺上長演不衰的經典。
活動現場,蘇州芭蕾舞團的藝術家邊講邊演,《天鵝湖》中經典的白天鵝雙人舞、黑天鵝雙人舞的呈現,讓觀眾真切感受到芭蕾這種足尖上的藝術所蘊含的詩意與力量。而主講人對劇中的西班牙舞曲選段三個不同版本演繹方式的解析,更是讓人領略了現代芭蕾更豐富多元的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