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敏悅)花旦在廳堂里描眉,琵琶、洞簫悠悠傳聲,鼓師以腳控音,來了一段壓腳鼓絕技,《陳三五娘》中的女主人公“黃五娘”,忙著為觀眾煮咖啡……前日,梨園戲《陳三五娘》在蘇州開明大戲院上演,戲院儼然被架構成一處如夢似幻的“梨園戲空間”,交織著傳統與現代,交融著經典與潮流。
據了解,梨園戲《陳三五娘》是“登臨計劃”——首屆中國戲劇經典保留劇目展演季的第七個展演劇目,該劇由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陳珞、林秋韓、許幼娟等優秀青年演員領銜主演。此次演出不僅是閩南傳統戲曲與江南文化的邂逅,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梨園戲在蘇州的一次重磅亮相。
“陳三五娘”是一個廣泛流傳于閩南文化圈的美麗傳說,始于歷史故事,后來演化為戲曲,戲曲故事又使民間傳說更富有傳奇色彩。梨園戲,發源于宋元泉州,距今已有九百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被學術界譽為“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陳三五娘》是1953年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原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成立后,搶救整理的第一部傳統戲。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同時也是梨園戲碩果僅存的“天下第一團”。
《陳三五娘》講述了泉州才子陳三與潮州佳人黃五娘突破門第桎梏的愛情傳奇,是一段家喻戶曉的閩南愛情佳話:南宋時,泉州才子陳三途經潮州,于元宵燈市邂逅佳人黃五娘,兩人一見傾心。陳三從廣南返回潮州,騎馬經過繡樓,五娘拋下荔枝手帕,暗示情意。陳三喬裝成磨鏡師傅,故意打破寶鏡,賣身入黃家為奴賠鏡,追求五娘。兩人幾經“梳妝”“留傘”周折,終于在“繡孤鸞”中互表情意,訂下荔鏡姻盟。不料,劣紳林大催親緊迫,兩人與婢女益春連夜奔回泉州,有情人終成眷屬。
當閩南的荔枝香飄過武夷山脈,當唐宋古樂的宮商角徵羽回蕩在平江河畔,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在蘇州上演。梨園戲《陳三五娘》典雅的文辭、優美的曲調,令蘇州觀眾如癡如醉。它用閩南語泉州腔唱念,保留了源自晉唐宋的中原“河洛語”,音韻十分動聽。其中《睇燈》《投荔》《磨鏡》等經典折子戲,將閩南地區、潮汕地區特有的元宵燈俗、荔枝文化、手工藝傳統融入敘事,構成一幅生動的閩越風情畫卷,以“戲俗一體”的活態傳承模式,實現了從地方愛情傳說向人類共享文化遺產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