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朱執競)今年元旦,“正好尋夢2025——《牡丹亭》主題展”在中國昆曲博物館開幕,正值展覽收官之際,前天,“數字探幽·昆韻新生”文化和自然遺產月特別活動舉行,名家分享、指尖昆韻、智游昆博等一系列內容讓參與者感受這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永恒魅力與時代活力。
下午的“《牡丹亭》——從臨川筆下到昆曲場上”專題講座中,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昆曲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周秦帶領聽眾深入探尋這部曠世杰作從案頭文本經由昆曲藝術的獨特演繹,最終成為舞臺上歷演不衰“至情”經典的過程,進而領略昆曲作為“活態”遺產的創造性傳承。博物館館長俞玖林作為青春版《牡丹亭》中柳夢梅的飾演者,在活動中也來到現場,在周秦教授的笛聲伴奏下演繹了其中的經典片段,觸動著聽眾的心弦。
博物館內的“戲衣百納”游戲以昆曲服飾為主題,采用剪影配對的拼圖形式,帶領參與者開啟了一場趣味十足的探索之旅。從華美的盔頭到飄逸的水袖,從色彩的象征到紋樣的寓意,隨著拼圖的完成,參與者不僅能收獲游戲通關的喜悅,更能了解昆曲服飾與角色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昆劇的上演有其特定的故事背景與舞臺場景,檢場作為舞臺布置與道具準備的重要環節,對于展現劇情、營造氛圍至關重要。在“檢場妙陣”游戲中,參與者扮演“檢場人”,根據劇目需求,在虛擬舞臺上布置桌椅、道具,完成場景轉換,從而進一步了解這項隱于幕后卻至關重要的內容,感受“無聲勝有聲”的舞臺智慧。
當青瓦翹檐的古建回廊遇上流轉千年的水磨腔調,當泛黃古籍里的戲文墨痕化作耳畔縈繞的絲竹清音,博物館的語音導覽便為觀眾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雅韻之旅。導覽巧妙融入昆腔念白,字正腔圓間盡顯水磨調的婉轉韻味,《牡丹亭》《西廂記》中經典原聲的搭配,讓杜麗娘的繾綣情思、崔鶯鶯的離愁別緒在人們的耳畔鮮活重現。此外,博物館還基于館藏古籍《玉茗堂還魂記》中的版畫設計定制“牡丹亭”主題帆布包,傳世的浪漫背在人們身上,成為可觸碰的文化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