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楊溢陳夢嬌
見習記者張東慧
在張家港經開區(楊舍鎮)善港村,一個老廠房悄然變了模樣,曾經的紡織車間,如今變成了藝術展廳、裝進了手作工坊、開起了文化集市,它也有了個新名字——善港一百文化創意園。
而這一切的變化都來自園區主理人陳玉蘭潛埋心中的藝術夢。“希望通過這個園區,讓藝術走進鄉村,讓鄉愁與當代生活在此交匯,為鄉村注入文化新活力。”陳玉蘭說。
從舊廠房到文創園,一個文化夢想的落地生根
空中俯瞰,“善港一百”就是一群普通的工業廠房,但這里卻見證著陳玉蘭和丈夫從幾臺縫紉機起家,到在服裝外貿領域闖出一片天的奮斗故事。但近年來,由于國內外市場環境影響,傳統紡織服裝產業受到沖擊,產業園也站到了轉型發展的十字路口。
怎么轉,往哪轉?陳玉蘭決定重新出發,去做一件真正打心眼里熱愛的事——“我一直希望能打造一個讓藝術和生活相融的地方,為鄉村留下一處屬于大家的文化空間。”陳玉蘭說。
2023年夏,她帶著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正式開啟了廠房改造工程。沒有現成的樣板,也沒有專業背景,所有一切都靠她對“理想國”的想象一點點描繪落地。從廠房排水、頂棚加固、墻體修繕到地面鋪設,她事無巨細親力親為。每天早出晚歸,不是在工地上盯工期,就是在夜里反復修改空間動線和改造方案。
園區門前那片綠油油的草坪,也是陳玉蘭一鏟一鏟翻土種下的,邊上的幾棵小樹,也是她從苗圃挑選后親手栽下的。她特意沒有安裝柵欄。“有人建議我圈起來,好管理、也顯得更規整,”她說,“但我更希望這是個開放的空間,大家都能進來,坐一坐。”
如今,草坪成了村民日常散步、孩子追逐玩耍的天然小廣場。人們從最初的觀望,到主動走進園區看看展,這片老廠房,正因為“沒有圍起來”,變得更加鮮活有溫度。
就這樣,一片沉寂的9000平方米老廠房,被重新點亮。一座集展覽、工作坊、共享空間于一體的文化聚落,在鄉村的土地上悄然成型,也在陳玉蘭心中緩緩生長,成為她寄托理想與信念的“精神田園”。
聚人才聚項目,一個“共創共享”的文化磁場
與傳統的文創園區不同,善港一百并不追求“快招商、高回報”的開發路徑。“‘一百’不是隨機起的名字。”陳玉蘭指著門口的牌子解釋,“這是我們村門牌號8組100號。我也希望它是一個象征:一百個人,一起做好一件事;一百份善意,匯聚成一個有溫度的場域。”正因如此,園區對入駐項目從不強調“盈利規模”,更看重的是“人”和“理念”。“合適的人,才是最好的園區資源。”
璞心·藍工坊、瓷畫陶藝工作室、與木造物工作室……目前園區已吸引7個文創項目入駐。項目的主理人都是90后甚至95后,他們來自南京、湖南、山西,有的是返鄉創業的青年,有的是追尋“精神田園”的城市人,也有為了愛情扎根張家港的文藝青年。
“在這兒,藝術不再是孤獨的個體創作,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相互交流、思維碰撞,不斷激發出新鮮創意的美妙過程。”璞心·藍工坊主理人范才福告訴記者,藍染本是傳統手藝,但在善港一百,他們嘗試將藍染與現代生活場景結合,不僅做布藝,也做環保袋、衣物拼接,還辦起了面向青少年的藍染課堂,“文創園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前來學習、交流,也讓我們這些傳統技藝找到了新的生命。”
對于進駐項目,園區并不強調所謂“背景光鮮”,反而更在意一個詞:“合適”。“有的人說,不如多招些帶流量的項目;也有的房東覺得這些年輕人搞的東西不靠譜,不愿意租給他們。”陳玉蘭笑著說,“我不是隨便誰來都歡迎,合適的人,才適合這個地方。”
她對人“有點執拗”。有人第一次來洽談,發現她不是著急簽合同,而是更愿意聊想法、看作品、感受人的氣場,“如果只是為了掙錢、為了蹭熱點,那這里可能不合適。”她說,善港一百不需要“投機的人”,它想成為“慢慢發芽、彼此扶持”的土地。
“這個園區不是我一個人的,它屬于每一個愿意扎根的人。”陳玉蘭說。在她看來,真正打動人的空間,不是硬件和設計,而是那群在這里努力生活、認真創作的人,“人對了,事情自然就對了。”
賦能鄉村,一束文化微光照亮更多可能
去年,善港一百文化創意園迎來首次亮相。那是一場小規模的當代藝術展,展廳沒有華麗布景,也稱不上“高大上”,卻充滿質樸的誠意。展覽那天,兩位老人從市區乘坐兩趟公交,輾轉來到這個鄉村園區。他們在一幅幅畫作前駐足良久,沉默中滿是專注與思索。臨走時輕聲感慨:“真沒想到,村里還有這樣的地方。”
陳玉蘭至今記得那一刻帶來的觸動。在她看來,這些由藝術引發的鄉土連接,正是她堅持下來的意義。
上個月,“寫意藝術展音樂會”再次點亮了園區夜晚。手電筒的光束在黑暗中交錯,照亮墻上的畫作,腳步聲與音樂在空曠廠房中回響——每位觀眾都化身為“尋光者”,在一段沉浸式的藝術探索之后,最終在展覽盡頭邂逅一場現場音樂會。這種別具一格的藝術體驗,讓老廠房煥發出溫暖的文化生命力,也讓鄉村的夜晚,多了一份詩意的可能。
當晚的大多數觀眾都是善港村的本地居民。“第一次在村里參加這樣的活動,像探險一樣有趣。”村民郝麗雪興奮地說。她手里拿著手電筒,和鄰居們一起在展廳中穿梭,時而停下腳步欣賞畫作,時而側耳聆聽音樂,臉上寫滿了新奇與滿足。
園區不僅是創作者靈感生長的場所,也正悄然成為善港村村民的“精神客廳”——一個可以隨時走進、自由交流、共享美好的公共文化空間。
起初,村民們只是好奇地來“看看熱鬧”。漸漸地,孩子們放學后會習慣性地走進園區;老人們則在活動日搬著小板凳準時“報到”。時間久了,他們從最初的觀眾,變成了園區最親密的“共創者”。不少村民主動報名做志愿者,幫忙布展、整理空間。
在陳玉蘭眼中,理想的園區不是一棟棟整齊的工作室,而是一種“精神托舉”:“我只是一個發起人,這里應該成為每個人的田園。”
從老舊廠房到文化聚落,從孤獨的個體創作到彼此照亮的創意社群,善港一百的故事仍在繼續。夜幕降臨,老廠房的窗里透出點點燈光,像微光織成的銀河。這里曾是機器轟鳴的車間,如今是藝術流動的空間;這里有落淚的回憶,也有重啟的夢想;這里不只屬于一人,而屬于一群點亮自己、也點亮他人的“尋光者”。